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院校纵横>>正文
强国建设大潮正起 奋楫争先为梦育才
2017-10-27 00:00 gaojiao  审核人: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实绩践行使命担当

王丽英

1952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新中国建设大潮应运而生。65年来,学院紧随时代节奏和产业调整升级步伐,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一路由“江”而“海”,昂扬前行。2017年10月,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威尼斯wnsr9778之际,全校师生员工用活力、实力谱写了一曲“奋楫者之歌”,为母校庆生,向党献礼。

活力

来自对体制机制的创新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首批国家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专业试点学校、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一项项荣誉充分彰显出浙江机电的办学活力,这活力,来自学校对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综合改革。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依托行业办学”,充分利用“浙江省职教集团核心成员”的资源优势,牵头培育了3个产教融合联合体,引入行业企业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新机制,交通技术系等3个专业更进一步探索了与企业“互融共生”的混合所有制教学实体。

为了给予学生更切实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学校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创新推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积极开展“衔接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将“双创”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培养。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依法治校,从顶层设计抓起,系统制定了《学院章程》,完善了“党委领导决策、行政执行、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治理结构。人事分配制度方面,学校统一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着力规范完善了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注重激励的长期性,并加大对教学名师、潜心教学奖的激励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实力

来自对优势专业的深耕

面对“强国建设”的大好机遇与大浪淘沙,学校励精图治,在提升自己、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精准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与新兴技术产业,打造出浙江省制造类专业更全、实力更强的机电类专业群。

学校现拥有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6个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群,6个国家重点专业、10个以上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一大批国家级别、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累计获奖数位居浙江省高职院校首位。

学校以前瞻性眼光提出了“多元职业发展需求导向”的教育路径,创新提出“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细分为新技术、机电背景复合型等方向,并构建了“平台+方向+拓展”三维度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扎实首岗胜任能力,突出岗位适应能力,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还积极将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开发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并借助VR等交互技术丰富教学形式、通过互联网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运用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状态和教学运行进行“自我诊断”,辅以第三方评价,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

为了给予学生更丰裕的实践机会,学校倾力建设了20个校内实训基地,220个实训室及136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德国FESTO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以高端数控加工、机器人应用等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基地,实现了“技术技能训练、创新实践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社会培训、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集成,设备组态“集成化、系统化、网络化”并举的高格局。

张力

来自对“双师”队伍的塑造

“人才强校”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战略之一,学校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高水平专业建设,引进、培养高学历、高职称、高职能的“三高”人才;采取柔性引才政策,建成国家、省、校三级“名师名匠”教学梯队。同时,学校分别以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教学资源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为载体,建立了“百支”特色教学团队,实施分类分方向育人。

在“双师”培养上,学校更是不遗余力,不仅与知名企业、教育科技类企业合作建立了30个“双师”培养基地、依托学校实训基地设立了“双师”工作室,鼓励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兼职、挂职,提升能力。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比例超九成。

此外,学校还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依托中澳、中德等教育合作项目,外引内培,组建了一支具备“双语”教学能力,能融入世界教育体系的国际化教学和管理团队。

学校现已成功塑造出一支“名师领衔、双师主体、团队主导、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在浙江省高职院校中首屈一指。

动力

来自服务地方的使命感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将“服务浙江制造”视为使命,并将其内化为动力,精心打造出了科研、培训双轮驱动的社会服务品牌。

科研服务方面,学校聚焦企业智能化改造等一批重点研发方向,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0项、专利授权与成果转让2000件;并通过省、校协同创新中心承接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有力地树起了自身的地位和品牌。

为更好地实现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招聘学生担任助理,并对标志性成果和优秀作品进行重奖;通过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地建立创新园,引企入园,促进项目向教学资源转化。

社会培训服务方面,学校建成了国家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并与浙江省人社部门共建了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现已制定新职业标准、培训教材等10个(套),开发新培训项目20个,完善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还积极携手政府部门、企业共建社区学院与区域培训中心,多样化开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的职工继续教育,不断做强做好现代学徒制成人学历教育、专业成人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等,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潜力

来自多维国际交流合作

浙江,既是我国的制造大省,也是外贸大省,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学校积极抢抓机遇,与德国、美国等国家(地区)的院校、企业合作,对数控技术、物联网等6个专业开展“国内专科文凭+国外高级文凭”双文凭、“国内专科文凭+国际职业证书”双证书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多国别、多专业、多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课程建设上,学校一方面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如智能制造专业群接轨德、澳“能力本位”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智能控制专业群接轨美、德电气工程课程体系、教材和教法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出了80多门“中西合璧”课程、20本教材及教学软件等。

学校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践,惠及学生5%左右;与合作院校、企业、政府分别联合设立各项国际奖学金,合计50万美元,惠及学生10%左右。

作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副理事长,学校积极履行职责,出席各类国际职教会议,承担国际组织职业人才培养项目等,并承办了2019年智能制造国际职业技能大赛,有力提升了在国际职教界的声誉。

学校还联合国内知名企业打造国际服务平台,对内服务“走出去”企业;对外,通过招收留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教学点等培养国(境)外技术人才,全力支持国家的宏大战略部署。

魅力

来自文化的涵养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一所工科院校,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文化的涵养作用,以“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为核心,提炼总结出了“精工”系列校园文化,有效地将师生员工的“精气神”凝聚起来,提升起来,化为砥砺前行的“核动源”。

学校通过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将以“精巧、精准、精湛与精益求精”为内涵的“精工文化”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弘扬“现代工匠精神”,塑造师生“思维精巧、做事精准、技艺精湛与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面对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学校积极响应,依托创业学院,开展“三段式、五结合、全程化”创业教育,全力推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建成了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实训、创业辅导和创业管理”四大模块的菜单式、多维度创业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下设3—4门相关课程。开发在线网络课程30门、编写重点教材15本,建立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资源库;此外,学校在长安校区与企业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在“梦想小镇”建立创业基地,与企业共建“创客空间”,通过双休日工程、技能节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双创”素质。2016年,学校因出色的育人成效被评选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厚积而成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不断创新的教改成果,造就了6万多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当下,强国建设大潮正起,相信,昂扬奋进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必将为“强国梦”的实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机电人才。(王丽英)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