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春日驱车行走于八桂大地,见细雨微蒙、远山如黛,才领略这“山水名片”果然不虚。
山水以外,广西还拥有壮歌苗舞的民族风情,“一湾相挽十一国”的区位优势,拥有以园林果业、汽车与机械制造业、养生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多张名片相得益彰,让这里的物质更富足、文化更多元。
任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作为基础。在广西,职业教育是一张亮眼的新名片。
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广西在全国率先部署实施两轮职教攻坚。为探索民族地区职教改革之路,广西两次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踏步实践下,广西职业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取得新突破:2017年,全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达136亿元,职业院校总数达371所,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03.2万人,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广西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省份第一。
职教攻坚,持续推进中职改革
62.2万,这是2017年广西中职在校生总人数。在广西,中职招生规模已连续多年与普通高中保持大体相当,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靠的是各层面“狠抓职教如抓普九”的实干。
“那时候多数县级中职学校都办得不好。在校生很少,学校规模小,缺乏办学活力。”谈及10多年前广西的职业教育生态,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覃壮才并不讳言。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广西县级中职曾普遍面临招生难、空壳化问题,不得不靠开办高中班、农民工培训班维持生存。
为解决当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的问题,借着国家重点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东风,在支持工业和社会发展方面闯出一条路子,2008年至2017年,广西先后推进两轮职教攻坚。
第一轮攻坚累计投入资金400亿元,着力进行职业院校硬件建设,特别要求每个县开设中等职业学校、每个设区市开设高等职业院校;第二轮攻坚期间,广西职教已逐步从硬件建设阶段转向内涵发展阶段。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不再对每个县独立设置中职学校作硬性要求,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描绘了中职未来的发展路径。
投资金、建学校,仅靠这两点,中职教育就能办得好吗?广西还探索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举措一:集中优势力量,专业对接产业需求。
远近闻名的茉莉花之乡横县,一年四季都有幽香可寻——在县职教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实训基地,学生们窨制的茉莉花茶晾在笸箩上。
依托当地近10年来大力发展茉莉花产业的契机,横县职教中心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同时延伸产业链,开设茶艺、电子商务等专业。近年来,中心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日制在校生达5284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适应创业市场对能够身兼多职文员的需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将传统的文秘专业调整为商务助理专业,毕业生受到小微企业的欢迎。
多年办学过程中,凌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先后进行过10多个专业的开设与撤并,最终决定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建设学前教育等4个最符合当地需求的专业。在2018年招生工作中,学校不仅完成了招生指标任务,还吸引了412名外县学生就读。
举措二:加大投入,实施对口帮扶计划。
近年来,自治区教育厅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优质中职学校对口帮扶县级中职学校,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县级中职办学条件和水平。
鹿寨县距职教重镇柳州市仅有一小时车程。在柳州职教的强势冲击下,鹿寨职教中心发展一度停滞,2015年仅招收新生250人,在校生总数503人。2017年,鹿寨县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职教中心交由柳城职院托管。
柳城职院管理团队进驻职教中心后,深入一线企业调研需求,根据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并组织有意向报考的初中生赴柳城职院参观。多措并举下,2018年鹿寨职教中心招收新生1035人,在校生总数增长至2109人。
举措三:打通升学渠道,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过去中职学校招生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渠道不畅通。为此,广西大力实施“2+3”“3+2”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7个方面有效衔接,组织高职院校采用多种方式招收中职生,同时探索实践高职与本科、中职与本科的衔接渠道。
2017年,全区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占比超过30%;普通本科院校招收高职毕业生9274人,占高职毕业生总数的7.6%;2013—2017年,每年约有2000名中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深造。
从招生难、空壳化到在校生人数不断走高,10年来,广西靠职教攻坚蹚出一条大路,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教扶贫,寻求民族文化助力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因为这些特点,广西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受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的现实,扶贫工作任务艰巨。
如何把劣势变为优势?职业教育展现了它的“魔力”。
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每逢节日寨寨欢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传唱了千年,被称为“中国的阿卡贝拉”。
三江以南200多公里的柳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不仅组建了侗族大歌合唱团,还成了侗绣、油茶、侗餐、农民画等民族技艺的传承者。
柳二职校校长龙陵英告诉记者,学校现有侗族学生1000余人,大部分来自三江的贫困家庭。考虑到他们身上天然具有民族文化基因,学校将侗族传统技艺融入课程,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反哺家乡,服务于三江侗族文化深度旅游体验区建设。
以“朴实、懂感恩”著称的侗族学生没有让教师们失望。近年来,学校侗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比平均就业率高出两个百分点。
吴天秘,一个三江贫困家庭的长女。从2015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她不仅当上了茶艺师,还入股贸易公司、承包自动螺蛳粉售卖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真正改变了家庭境遇。
要存续,民族文化得传承;要发展,民族文化更得创新。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C形教学楼围出的空地上,一座侗寨木质鼓楼高高矗立。正是这种不需图纸、不用铁钉,仅靠榫卯结构就能搭建的鼓楼和风雨桥,让三江获得了“世界桥楼之乡”的称号。
柳城职院院长谢名洋说,这座鼓楼由学校教师团队设计、侗族建筑大师搭建。鼓楼建设的同时,国家非遗传承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大师杨似玉在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成立大师工作室,与教学团队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和教学工作,在实践中向学生示范“工匠精神”。
作为自治区教育厅、民委、文化厅、人社厅联合认定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柳城职院致力于侗族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和教学转化——教师每月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测绘、拍摄,搜集素材并设立校内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入民族文化内容,开设“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课程;开发《侗族木构建筑模型制作》等校本教材。
像柳城职院这样的自治区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还有40个。自2015年起,广西分批次进行基地认定,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支持建设,除了民族文化内容,钦州坭兴陶、北海贝雕等传统文化也纳入其中。职业教育成了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并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重要载体。
借船出海,伴随产业走向世界
友谊关,人流匆匆;北部湾,船帆点点。广西与东盟十国陆海相邻,是我国唯一拥有出海口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区位优势如何转化为区位红利?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一跃成为对东盟开放最前沿;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中央批复,靠海而居的八桂大地,被注入了向海而生的动力。
历史机遇叠加,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凸显,广西职业教育开放的目标也渐次清晰——实施“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规划,将人才、技术和标准一起输送到海外。
柳州,广西工业重镇。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实训基地,数条百米长的钢轨延伸进雨雾中。身着明黄色制服的建筑学院大二学生谢有成,正和几十名同学一道,冒雨测量钢轨数据。
来自泰国的谢有成原本是一名计算机教师,因为看好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前景,报名进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学校在当地共建的“大城府分院”深造,并于2018年3月来到中国,进行高铁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训。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是关键。”柳铁职院院长黄峰说,作为我国距离东盟国家最近的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柳铁职院不断探索职教发展模式,与东盟院校共建,输出包括课程、教学资料、专业建设标准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海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相适应。
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液压部件实训室,数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工程机械整车和各式各样的零部件,学生在实训室一边的教学区听完理论课,马上能到另一边的实训区动手拆装。“这些设备都很贵,光靠学校购买成本太高。”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韦林华说,学院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实训室内的设备均由柳工提供。
创办于1958年的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曾在新中国工程机械史上摘取过多项第一,目前仍是工程机械企业中开拓海外市场的佼佼者,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00家经销商。
庞大的产业链靠什么支撑?2007年3月,柳工集团与柳职院共建的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启用,双方拿出各自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全球经销商培训、技能竞赛、科技研发、职业技能鉴定等项目,每年面向柳工集团全球经销商及社会组织开展培训30期以上,培训学员1500多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1000多人,接待国内外2000多人学习。
镜头转向南宁近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元首林中,老挝等10余个国家政要栽种的桂花树,正静待金秋花开。
2012年9月,以广西农职院在老挝建设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业试验基地”为基础,原农业部挂牌成立了“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试验站占地面积约100公顷,成立至今克服了老挝多雨、炎热的气候,已试种165个农作物品种,从中筛选出了“中国甜瓜”(哈密瓜)等48个适合当地种植推广的优良品种,用实实在在的技术促进了发展、收获了友谊。
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建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在职业院校协同产业走出去的同时,广西将着力点放在了更高层面,搭建起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
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发展的三大定位,无论哪一项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亦是广西职业教育永葆发展活力的不懈追求。